日前,被《華爾街日報》解僱的香港記協主席鄭嘉如,以私人檢控方式提告,指控資方抵觸《僱傭條例》有關「防止歧視職工會」的條款。案件涉及僱主違反刑事罪行,勞工處實有責任執法,為何竟要受害人自掏腰包聘請律師與前僱主對簿公堂呢?
中國政府向英國申請興建超級大使館,預計規模是現時大使館十倍以上,一旦獲批建成,將成為全歐洲最大規模的中國領事館。事件擾攘持續逾兩年,引發社會爭議,但遺憾地,討論的焦點只集中於該地段的空間規劃問題,例如大型示威會否對附近居民造成滋擾,及該地段的道路設施能否消化大量人流等,但對於隱藏在背後影響更為廣泛深遠的人權問題,卻未見獲得足夠關注。近年中國政府日益猖獗地進行跨境鎮壓,更經常透過海外設立的機關執行秘密政治任務,特別是針對海外異見人士進行跨境鎮壓,在考慮是否支持興建超級大使館之時,我們真的可以對此視而不見嗎?
繼在美國紐約交易所尋求上市觸礁之後,著名時尚品牌SHEIN(希音)決定轉往倫敦上市,但在當地社會再度引起爭議。中國背景公司SHEIN近年極速崛起,現時市值估計逾600億美元,各國市場理應趨之若騖,何解
奪命工業意外在香港接連發生,單是11月份,已奪去六名工人的生命,觸目驚心。每一個不幸離世的工人,背後都有深愛他們的家人和親屬,每當想到這些破碎基層家庭的處境,更是令人傷痛。從勞工處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2022年上任時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高調提出「搶人才」,政府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24萬宗申請獲批,不足兩年間,約16萬人才攜同家人來港。主事官員表示超額完成當初訂立目標,為此沾沾自喜。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更明言香港仍然存在人才荒,所以會繼續擴大輸入海外人才,並且推出了新計劃銳意吸引更多年輕技術專才。
李家超和一眾官員不斷自我吹眠,滿足於「關鍵績效指標」(KPI)數字遊戲,難怪有國際媒體揶揄他是「KPI Man」。主事官員為求跑數達標,降低門檻加快批核,卻從未關心最核心的問題:香港為甚麼會出現人才荒?到底香港需要的是甚麼人才?
日前,在俄羅斯,被當局控告違反間諜罪的《華爾街日報》美籍記者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被重判監禁16年。華爾街日報主編表明反對判刑,形容這是對新聞自由的侵犯,「這一切是都是他履行
綠豆 Green Bean Media 刋登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分析,指23條立法將更加大幅度擴展規管範圍,及更有系統地針對社會各層面施加微觀的政治控制,相信最終目的是在香港締造一個全權社會。
The Diplomat刋登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分析,指23條立法將更加大幅度擴展規管範圍,及更有系統地針對社會各層面施加微觀的政治控制,相信最終目的是在香港締造一個全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