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A在2024年6月25日刋登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就美國國務院《2024年度人口販運報告》的回應。報告提及港府對外勞剝削等非法活動「未有採取適當措施保護」,包括容許濫收中介費。蒙認為現時在新外
人在異地大家總會掛念家鄉親人、朋友或者美食,但服務社區多年的前職工盟幹事夏希諾,卻二話不說指離港後最放不下是荃灣石圍角的一班街坊,人在澳洲至今仍留意石圍角的人和事,升降機加建後運作正常?街坊生活安好?跟不少離散的香港人一樣,Helix同樣人到中年需突然離開故土,慶幸是年輕時閱歷並沒有白費,於2022年再次踏足澳洲,回到初衷,重投工運行列,為移澳港人的勞工權益發聲。
輸入勞工政策對建造業工人的損害陸繽浮現,去年10月底起建造業外勞陸續抵港,統計處數字顯示,不足半年本港已多了2,700名建造工人失業或開工不足。早前有紮鐵工向傳媒控訴被壓價,我們5月中在勞工處互動就業網搜尋建造業空缺,發現5大輸入外勞最多的工種中,不少空缺薪金遠低於外勞價,個別職位的人工更相差超過一半,例如有公司聘請木工,日薪最低僅得800元,較外勞1,800元低56%。
香港勞權監察今日(4月24日)發布《2023年香港勞工狀況》報告指出,香港面對作為中國及外地樞紐的獨特角色漸失,勞動人口急劇老化,經濟前景一片暗淡。同時,港府繼續利用國安法肆意打壓工會,過去三年逾二百工會被迫解散,2022年加入工會人數較2019年減少7%,工會規模縮小,工會平均會員人數減四成,只得或少於50名會員的「蚊型工會」數目則由287個增加至813個,上升達三倍。加入工會人數下跌,工會零散化,令工人難以團結,爭取權益。
港府去年9月4日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26個非技術及低技術工種可申請輸入外勞。勞工處最新數字顯示,短短半年間,已有2,318名外勞獲批來港從事過往不得輸入的工種,以飲食業佔多數,當中分別有643人及419人從事侍應及初級廚師。現時本港飲食業有逾萬人處於失業狀態 ,但計劃至今卻已引入逾千名外勞,在越趨嚴重的結業潮下,對本地工人簡直是雪上加霜。
兩年前武漢肺炎疫情期間開設的Facebook專頁「全港執笠大結業關注組」,早前改名「全港店舖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 (店舖/ 餐廳/ 零售/ 小店/ 大集團) 」,網民紛紛上載店舖結業消息,網頁迅速爆紅,成員人數突破30萬人,疑因太受關注日前受壓再次改名為「全港店鋪消息關注組」,把「執笠」兩字刪去。紙包不住火,結業潮已成為港人熱話,有網民更留言擔心下一波會出現裁員潮、失業潮及減薪潮。
港勞工處職工會登記局最新數字顯示,2023全年僅有25個新工會成立,較2020年495個大跌九成半,去年有43個工會由登記冊除名,過去三年累積有219個工會消失,令已登記的職工會數目由2021年底高峰時的1,527個,減至去年底1,436個。跟2020年之前的三年比較,只得11個工會除名,這個驚人增幅充份說明社會高壓對工會組織空間的傷害。香港工會運動進入冰河期,獨立自主工會自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後遭受打壓,建制工會在重要議題上又未有為工人發聲,以致香港勞權失守。
彈性工作是不少歐美國家在員工面臨工作與生活平衡兩難時的處理方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最少有十個先進成員國已就彈性工作安排制定法例,英國更將於今年四月實施新法,為要求彈性工作的僱員提供更多保障。香港沒有政策推動彈性工作,更莫說立法規管,一直只靠僱主自願推行,但有部分僱主卻假借彈性工作之名行剝削之實,肆意縮短員工工時及將全職轉為兼職。真正的職場彈性其實有助紓緩人力短缺問題,經常抱怨勞動力不足的香港政府,在不斷輸入外勞同時,又有否想過就彈性工作制訂政策?